道路运输(road transport)是指以道路(包括城市间公路和城市道路)为线路,以各种机动的和非机动的载客、载货车辆为运送工具,实现旅客、货物空间位移的一种陆上运输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路运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道路运输艰难创业。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南方谈话,道路运输以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国防为重点。第三阶段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第四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道路运输进入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道路运输有适应性强、机动性好等多个特点,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道路运输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求决定着道路运输的发展,道路运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概念
道路运输是指以道路(包括城市间公路和城市道路)为线路,以各种机动的和非机动的载客、载货车辆为运送工具,实现旅客、货物空间位移的一种中陆上运输方式。道路运输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道路运输,包括使用汽车、拖拉机、畜力车、人力车从事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拖拉机禁载旅客),以及与之相关的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车辆技术检测、驾驶员培训、运输服务等,狭义的道路运输,是专指使用客货汽车,分别实现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路运输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道路运输艰难创业建国伊始,百废待兴。60多年前道路运输的很多领域都是一片空白。当时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重建国民经济体系,道路运输发展自然也以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国防为重点。道路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受到重视,得到优先发展。为迅速发展运输,交通部在1949年召开的首届全国航务公路会议上要求,各大行政区、各省1950年内尽可能建立运输公司。1950年4月5日,交通部成立了国营汽车运输总公司,各大行政区、各省也组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直属运输公司。由于随后中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限的交通建设投资集中投向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投资比重下降,结果在大跃进后道路运输很快就出现了全面紧张的状况。1958年4月,交通部提出依靠地方党委、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交通运输建设方针(即"地、群、普"方针),民间运输得以大力发展,推动了运输能力的显著提高。
第二个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空前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相关产业全面增长,长期受到抑制的交通运输需求得到释放,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立即显现,交通运输全面紧张。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运力的增长仍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量大、车辆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运货难、出行难"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交通运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解决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1979年8月,交通部召开全国汽车运输座谈会,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研究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和改革汽车运输管理体制等问题。198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号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中指出,为了搞活流通,农民个人和联户可以购买拖拉机和汽车,从事生产和运输。1983年3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政策,积极探索发展交通运输的新办法,明确提出"有路大家行车",开放运输市场,提倡多家经营,鼓励市场竞争,以尽快把交通运输搞活、搞通、搞上去。各地迅速掀起了个人和联户购买拖拉机、汽车从事运输的热潮,在大大缓解了道路路运输紧张状况的同时,还使从事运输的个人获得了很好的收人。为进一步发挥公路运输的作用、缓解铁路运输紧张局面,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逐步将铁路短途物资改由汽车承运的通知》。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针对交通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的问题,1984年,交通部提出以"转、分、放"和"实现两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促进交通部门从生产业务型向行政管:理型转变,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放权给企业,使企业有更多的活力,成为按经济规现律运行的经济实体。对道路运输体制、交通企业经营机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1985年,交通部又提出了"三个一起干、三个一起上",即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区一起千,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
第三个阶段
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十六大召开,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中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道路运输行业实行了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重大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交通运输市场。1992年,交通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交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交通运输改革开放力度。1995年,交通部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的若干意见》,通过健全运输法规,鼓励经营者自主经营、平等竞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
第四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道路运输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道路运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部党组明确提出要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道路运输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统筹各方面关系,全面实施"路运并举"的工作方针,促进了道路运输的全面发展。
特点
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具有面的性质,可以进行“门对门”的直达运输,也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配合,起到客货集散、运输衔接等作用。其主要特点有:
(1)适应性强,道路网分布面宽、密度大,其分布区域比铁路、水运要大十几倍,而且它能深入工矿和山村,中转环节少,货运损失也较少。
(2)机动性好,汽车运输可以随时调动、装卸、起运;可以运送少量客货,也可以运送大量客货;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组队运输,这对国防和山区建设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优先的地位。
(3)速度快捷,在中、短途运输中,特别是在高等级道路上运行,比铁路运输更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客货运输中的中、短途运输增加很快,它可以减少货物积压,加快资金周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特别对特殊货物及鲜货等的紧急运输有重要意义。
(4)投资较少,道路建设原始投资较少,车辆购置费也较低,资金周转快,社会效益也较显著。
(5)运输费用较高,与铁路和水上运输相比,道路运输的费用较高,特别在低等级道路上长途运输,车速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此外,汽车行驶中发动机的废气含有害成分,特别在车辆密度大的区域会造成环境污染。
类型
道路运输为适应不同的需要,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服务范围可划分为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国内运输又分为城市间运输和城市运输;城市间运输进而分为市地区域运输、省内跨区运输、省际(跨省)运输。
(2)按运输对象可划分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是以人为运输对象,简称客运。货物运输是以物为运输对象,简称货运。
(3)按经营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营业性(公用)运输和非营业性(自用)运输。营业性的公用(共)运输是为社会性需求提供服务、发生各种方式费用结算的运输。非营业性质的自用运输是为本单位或个人工作、生产、生活服务,不发生费用结算的运输。
(4)按运输目的分通勤运输、通学运输、公务运输、旅游运输、生活运输、物资运输等。通勤运输是为职工上下班服务的;通学运输是为学生上下学服务的;公务运输是为职工联系公务服务的;旅游运输是为观光、游览服务的;生活运输是为购物、就医、探望亲友等服务的;物资运输即各种货物的运输。
(5)按运输企业经济成分划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合资企业运输等。
(6)按运输企业的隶属关系划分为交通部门企业运输和非交通部门企业运输等。
作用
道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求决定着道路运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道路运输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关事件
2025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9%,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保持景气区间运行。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物流服务价格指数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服务价格指数为48.9%,环比持平;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分别回升0.2和0.6个百分点。
供需联动指数回升 物流市场平稳增长——8月份我国物流业相关数据分析.中国政府网.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