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是一个战斗保障兵种,由观测分队、侦察分队、洗消分队、喷火分队、发烟分队等组成,装备主要包括观测、侦察、防护、洗消、喷火、发烟等六种基本类型。任务是进行化学、核辐射侦察与放射性沾染观测;组织实施烟幕保障,用喷火器等燃烧武器协同步兵作战等。

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的化学排。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成立化学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各部也曾组建防化部队。1950年11月,在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下建议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化学兵学校。1953至1954年,中央军委颁发的编制方案中,规定陆军各级部队开始建设防化部队。至1955年底,陆军各师均组建了直属的独立防化连、防化排,部分军区组建了独立防化学营。同一时期,海军、空军和志愿军也相继组建各级防化部门和防化分队。1956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正式成立。至60年代,各大军区先后组建了防化学兵团,并组建了直属防化学兵部领导的部队。20世纪90年代,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部等合并为总参兵种部,下设防化局。2010年,国家核化生应急救援队正式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曾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多次战役战斗,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的灾后救援行动。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针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空袭和毒气攻击,专门进行防空防毒的教育和训练,成立了化学研究室。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化学排,其主要任务是施放烟雾,以迷惑敌人、掩护己方战斗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日军多次向敌后根据地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成立化学队,专门培养防毒干部。化学队于1939年1月开学,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选调了50余名具有中等学历的学员。同年11月化学队结业,学员大都分配到八路军各师和新四军中担任化学勤务主任或化学参谋。从此八路军和新四军有了专业的防化干部,成为组织部队开展防毒教育和化学防护的骨干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先后对解放军部队使用化学武器100余次,解放军各部也注意加强防化训练和着手组建防化分队。如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从每个步兵营抽调1人,组织了一次为期20天的短期防化集训,随后在师和团都组建了防化班,后改编为纵队的防化排,共有30余人,并装备有缴获的美国军队防毒面具等。

发展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不断使用化学武器、生化武器和进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使得尽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担负对化、生、核武器进行防护保障任务的人民防化兵,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1950年11月,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建议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化学兵学校,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校址最初选在四川省江津县,后迁河北省昌平区(今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1950年至1955年,化学兵学校共开办4期,培训了1788名学员,并为全军集训防化专业干部1170人,被誉为“化学兵摇篮”。这一时期,全军的防化业务部门也陆续组建起来。

1951年2月,坦克第3师建立师属化学防御连,下辖2个化学排,这是全军最早组建的队属防化分队。1953年4月中央军委颁发的编制方案中,规定陆军的军、师、团均设化学主任,营设化学指导员。1954年5月,又规定将各级化学主任(化学指导员)和化学防御连、排,改称防化学主任(防化学指导员)和防化学连、排。各一级军区的司令部均下设防化学兵处,二级军区设防化学兵主任。至1955年底,陆军各师均组建了直属的独立防化连、防化排,部分军区组建了独立防化学营。同一时期,海军、空军和志愿军中的各级防化部门和防化分队也相继组建起来,并广泛开展专业训练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化武器)训练,在执行演习训练和作战任务中不断提高部队作战能力。

1955年1月,萧克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化学兵建设问题的建议》。4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防化学兵部,统一领导化学兵部(分)队的训练、战备、建设等事宜。5月20日,国防部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编制表。9月28日,周恩来任命张廼更为防化学部副部长兼化学兵学校校长,具体负责防化学部的筹建工作。

1956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各军兵种防化业务工作均由该部统筹指导。同年3月26日,张廼更被任命为防化学部部长。1957年5月,防化学部更名为防化学兵部,增设政治委员和司令部机构,标志着该部正式成为直属军委的兵种领导机关。1958年11月,萧学林被任命为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1959年4月1日,防化学兵部改属总参谋部建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

1960年10月,总参谋部决定调整和扩大防化学兵部的编制,正副部长改称主任,下设司令部、政治部、科学研究部和器材部。1961年1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总参防化学兵部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既是兵种领导机关,又是总参业务部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器材部、后勤部。这也是化学兵历史上编制部门和人员最多的一个时期。至60年代,各大军区先后组建了防化学兵团,并组建了直属防化学兵部领导的防化学兵第1团,防化兵的编制体制,主要包括总部、军区、海军、空军的直属防化兵部队和分队,以及陆军军(师)、边防省军区、海军和空军部队的队属防化、喷火分队。

1987年,总参谋部防化部在征求全军防化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新时期防化业务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即以现代化为中心,以提高整体防护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教育训练、科研装备和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以群防为基础,军民结合、军兵种结合、平战结合协调发展的防护体系,积极为增强现代国防力量服务,为合同作战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方针反映了新时期人民化学兵的建设特点和规律,对推进防化兵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部等合并为总参兵种部,下设防化局。

现代发展

新世纪以来,防化兵依据“平战结合、积极兼容”的原则,积极推动兵种建设转型,由单一的核化生防护保障型向全维防护型、信息主导型、应急处突型、国际合作型转变。2010年,国家核化生应急救援队正式建立,其后地区级的核化生应急力量建设也稳步推进。

主要装备

主要类型

观测器材,包括核爆炸自动观测仪、核爆炸观测仪。

侦察器材,包括侦毒器、毒剂报警器、辐射仪、防化侦察车、防化化验车等。

洗消器材,包括燃气射流洗消车,自动喷洒车、淋浴车。

烟火器材,包括轻型喷火器,单兵火箭。

防护器材,包括防毒衣、防毒服、防毒面具、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

发展变迁

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的化学研究室是解放军防化装备发展的萌芽。这一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借助缴获的装备以及利用就便材料自制的简易器材实施防化保障,比如自制防毒口罩、防毒炭包、护眼镜、避风镜等呼吸道防护器材等。这些防护装备以简易器材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制式化程度也不高,而且主要针对呼吸道进行防护,品种十分有限。

20世纪50年代前期,是解放军防化装备的初创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以组建化学兵为契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作战需要,通过收旧利废、对外引进、仿制自研等方式,初步实现了防化装备的系统保障。收旧利废方面,至1953年共收集、修复各式防毒面具30余万具,防毒口罩、防毒眼镜30余万套以及少量防毒衣、防毒油膏等,总计约100余万件。对外引进方面,自1953年开始,从苏联引进的各类防化装备陆续到达,共有44种30余万件,主要包括化学防护器材、侦察器材、化验器材、气象器材、喷火器材、发烟器材、检修器材等。仿制自研方面,先后研制生产了“石鹰1号”侦毒器、“石鹰2号”侦毒器、轻便型背负式野战化验箱、个人消毒包等装备器材,仿制试制了数千套防毒衣、射线探测仪、服装消毒车、地面消毒器、毒剂嗅样盒等。1954年10月,在化学兵学校研究室基础上组建化学防护研究所,推动了防化装备科研工作的发展。

1956年1月防化学部成立,专门下设装备器材供应处(后改器材部),1959年又成立防化学兵科学技术研究院,解放军防化装备进入统一领导和快速发展时期,装备建设迅速走上自主研发道路,形成了第一代以仿制为主的防化装备系列。至1959年,国产防化装备达40多种,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宣告结束。至1963年,第一代防化装备品种初步形成系列,旧杂式装备随即全部淘汰。这一时期,除各类基本防护装备外,化学侦察装备研制成功并形成系列化,主要包括侦毒器、野战化验箱、色法毒剂报警器样机等;以中国成功进行导弹发射和核试验为契机,核监测装备得到迅速发展,研制生产了个人剂量检查仪、乙丙种射线探测仪、放射性抽样测量车、高空(烟云)取样器等专用仪器;洗消和烟火装备取得重大发展,先后研制生产了兵器消毒车、喷洒车、服装消毒车等洗消装备和喷火器发烟手榴弹、发烟罐等烟火装备。“文化大革命”时期,防化装备建设排除干扰、曲折发展,至1975年底,中国自行设计、全部实现国产化的第二代防化装备相继定型并陆续装备部队。

改革开放以来,防化装备的建设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防化装备建设按照“以群防和防化学为重点,多研制、少生产、压缩过渡性装备,保障重点,发展先进精良装备,新老并存、梯次配备”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基本品种为主、专业配套、适应国情军情的现代化防化装备体系,部队列编的各类装备在品种配套和技术性能上更趋完备。进入21世纪,随着化学兵使命任务的拓展,防化装备也由应对传统领域核生化威胁向应对核化事故、核生化恐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核生化威胁延伸,装备类型不断增加,装备性能稳步提升。目前,人民防化兵的装备已形成了以指挥装备、侦察装备、防护装备、洗消装备、烟火装备和防暴装备为主,以技术保障装备和消耗配套装备为辅,能够基本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的防化装备体系,主要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装备体系的信息化水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任务

进行核观测、化学观察;实施化学侦察辐射侦察以及非专业性生物侦察;实施剂量监督和沾染实验;实施消毒和消除沾染;实施喷火和纵火;组织施放烟幕;会同有关兵种和部门组织对敌实施化学反击;组织指导部队、战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对核生化武器以及燃烧武器的防护。

部队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由观测分队、侦察分队、洗消分队、喷火分队、发烟分队组成。在集团军编有防化团(营),防化团下辖若干防化营,防化营下辖侦察连、洗消连、发烟连。在步兵师编有防化营,下辖侦察连、洗消连、喷火连。在步兵团编有防化侦察排,下辖若干个防化侦察班。

参战运用

参与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军队自1951年2月开始向中朝军民进行化学袭击,志愿军司令部专门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迅速进行防毒教育,采取各项防毒措施,积极做好防毒准备。1952年,志愿军组织后勤部门,用旧米袋、面袋、棉衣等制作了7.3万件防毒门帘,在坑道工事出口设置防毒坑,有的还安装了滤网通风设置,对防止敌人毒袭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志愿军各部门也积极想办法,加强战地防毒的指挥和管理,并创造了许多简单实用的防毒方法。战争后期,志愿军的防化骨干力量和防护器材有了很大加强,更加有效地抵御了美国军队对志愿军前沿阵地进行的化学袭击。

解放一江山岛作战

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三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对盘踞在一江山岛中国国民党守军发起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仅10个小时即全歼守敌、占领全岛。解放一江山岛作战中,全军第一支喷火连首次协同步兵作战,创造了运用化学兵作战的范例。在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喷火分队以猛烈的火力摧暗堡、烧洞穴,给敌军以大量杀伤和巨大震慑,为步兵清除障碍、开辟通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浙东地区前指登陆指挥所司令员黄天朝称赞说,喷火兵在作战中的作用之大,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前指总指挥张爱萍称赞说:“喷火兵打得好!”

参加核试

20世纪60年代,防化兵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辐射安全防护、辐射技术测试以及放射性化学分析测定当量的抽样等任务,深入沾染区域,立下特殊功勋,被誉为“蘑菇云下的尖兵”。1964年六七月,参试的化学兵指战员和科技人员分批开进试验场区,进行艰苦的适应训练和爆前准备。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防化兵开设的有线遥测站测得的地面放射性沾染数据,在爆炸后半小时最先报到指挥部,证明是原子弹爆炸而不是化学爆炸。指挥部当即决定,为防化兵有线遥测站记集体一等功。在首次核试验总结时,指挥部对防化兵的工作表示满意,称赞“防化兵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这次核试验任务也带动了化学兵的现代化建设,为以后执行历次核试验保障任务和开展防化效应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防化兵4个喷火连和1个喷火排参战。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枪等,是印度武装部队在克节朗河地区侵占的一个重要据点,印军在这里构筑了以地堡群为基础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解放军边防部队某团5连在突破前沿、向纵深发展进攻时,遭到敌地堡群交叉火力的猛烈阻击。关键时刻,配属5连的喷火4班主动请缨,派出喷火手连续摧毁敌多个地堡,为连队扫除了前进的主要障碍。在瓦弄镇方向反击作战中,9连2排的喷火手李统全奉命消灭当面敌堡,由于射击距离近、火柱与发射孔呈45度斜角,除直接喷中目标外,部分火柱又窜入邻近的另一个地堡中,创下了一瓶油料消灭两个地堡的罕见战例。在西段的天文点地区,解放军边防部队11连奉命向敌红山头据点发起反击。在遭敌地堡火力阻击、两次冲击均未成功的情况下,喷火连副排长张虎生和喷火手何汝亮居高临下,连续喷火,一举摧毁4个地堡,解放军步兵趁机冲击,全歼盘踞该要点之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防化分队共消灭目标81个,出色完成了作战任务。

参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喷火分队积极配合步兵,利用丛林、沟坎以及敌战壕、交通壕和火力死角,灵活运用技术、战术,在消灭敌军地堡、洞穴、坑道等火力点和指挥所、弹药库等目标中,再次发挥了近战歼敌的威力,并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喷火手。

抢险救灾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导致24.2万人丧生、16.6万人受重伤。根据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总参防化学部和北京、沈阳军区所属防化部队的洗消分队,以及救灾部队队属防化分队指战员1000余人,紧急出动喷洒车47辆、沐浴车28辆、防化侦察车6辆,携带沐浴帐篷106顶、防毒面具2.8万具及若干物资器材,迅速赶赴灾区,以车组为单位配属到各救灾部队,执行救援、消毒灭菌、供水等任务。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化学兵经受了准实战环境的考验,以兵种专业特长和技术装备优势发挥了独特作用,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各防化部队洗消分队授予了“舍生忘死战震灾,一片丹心为人民”的奖旗。

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战斗中,某部防化连风餐露宿,奋勇拼搏,连续转战千余公里,先后参加了12场灭火战斗,扑灭火点30多个、火线近40公里,保卫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被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誉为“一把不卷刃的钢刀”,并荣立集体一等功。21世纪以来,化学兵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处置及历次重大灾害救援行动、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都发挥了急先锋的重要作用;在参与国际维和、核化生应急救援、反核化生恐怖等重大行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在漳州市PX石化爆炸、江苏南京化工厂爆、5·12汶川地震、彝良地震中曾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8月12日,在天津市爆炸核心区域情况不明,救援暂缓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防化团214名官兵组成的国家级核生化应急救援队赴天津爆炸现场参与救援。

参加国际比赛

2015年,在俄罗斯举行的年度国际军事比赛化学兵专业课目道路侦察项目中,来自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的参赛队以满分成绩获得第一名。

【热点】防化兵:一支与“毒魔”打交道的部队.中国化学品安全学会-微信公众号.2025-08-21

揭秘全军唯一核生化救援队:曾降伏日军遗留化武.海外网.2025-08-21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传奇.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2025-08-21

硝烟弥漫!走进防化兵的硬核战场.中国军网.2025-08-21

揭秘防化团:中国防化部队是个怎样的存在?.环球科技.2025-08-21

防化兵——一支与魔鬼打交道的部队.央视防务新观察-微信公众号.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