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简称爱奖),是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科学大奖,以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名字命名,从1984年起每年颁发1次,每次仅1人获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旨在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奖品包括获奖证书(奖状)、纪念奖章和1万美元奖金。

截至2024年,获得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者共计3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奖项背景

世界文化理事会(WCC)由全球六大洲124名杰出学者发起,1982年在墨西哥城成立。WCC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间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有效地和积极地使用知识以及促进个人、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兄弟情谊;同全世界的科学、文化和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其目标是在全球推广文化、价值观和释放善意。

发展历程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名字命名,由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1984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次颁发,奖项获得者为危地马拉食品科学家里卡多・布雷斯尼。

201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学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2020年至2021年,因新冠疫情爆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中断颁奖2次。

截至2023年,全球荣膺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者共计38人。其中,女性有4人,分别为玛格丽特·伯比奇、阿达·约纳斯、埃温·范迪斯胡克、维多利亚·卡士比;诺贝尔奖得主5人,分别为舍伍德·罗兰、哈迈德·泽维尔、詹姆斯·司徒塔特、阿达·约纳斯、保罗·诺斯,其中舍伍德·罗兰、詹姆斯·司图亚特·达·戈纳特和阿达·约纳斯3人是先获爱奖,然后才获诺贝尔奖

2024年6月6日,丹麦进化遗传学家埃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被评为2024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他在演化遗传学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尤其是他开创了环境脱氧核糖核酸这一新方向,以及他在利用古DNA测序追踪人类种群的起源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奖项评选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每年颁发1次,每次仅1人获奖,且不得向已知亡者追授爱奖。获奖人由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委员会选出,委员会成员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品包括获奖证书(奖状)、纪念奖章和1万美元奖金。

奖项目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旨在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

获奖名单

参考资料

王中林斩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中国青年报-今日头条.2025-10-10

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概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世界科学》编辑部.2025-10-10

转发祝贺!首位华人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光明网-今日头条.2025-10-10

一文讲清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唯有一位华人获奖.世界科学-今日头条.2025-10-10

2024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环境DNA领域开创者,热爱教育和科普的演说达人获奖.世界科学-今日头条.2025-10-10

The World Cultural Council ..www.consejoculturalmundial.org.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