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是红色革命旅游经典景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景区面积1平方公里,在2019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1940年,朱德总司令在南泥湾的发现者乐天宇的带领下,赴陕北地区勘探考察,给这片适合农垦的丘陵命名为“南泥湾”,之后南泥湾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和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南泥湾景区形成了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旅游参观、文化开发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包括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等众多革命旧址,1978年,南泥湾开始对公众开放。
南泥湾的众多革命旧址分别于1992年4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归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南泥湾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9年,南泥湾景区在“2019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上荣获“2019年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典范”荣誉,年累计旅游人数120万人,有“陕北地区好江南”之称。2024年9月19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宝塔区南泥湾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百年前,南泥湾人口稠密,自然资源充沛,生产生活繁荣;清朝中期,汉族、回族在此地因发生纠纷,互相残杀,导致南泥湾人烟稀少,逐渐成为一片荒凉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
1938-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的侵略,中国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强烈反共,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陷入粮食衣物等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紧缺的境地,为度过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困境,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7月,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主任乐天宇在一次野外考察途中,发现了一片适合农垦的荒地,当时名叫“烂泥洼”,乐天宇迅速将这个消息报给朱德总司令,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总指示,同年9月,朱德总司令亲自前往该地勘探考察,并给此地命名为“南泥湾”,之后向毛泽东同志汇报提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得到批准。
1941年3月,旅长王震带领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到1945年,本是一片荒原的南泥湾成为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地区好江南,使军民的生活得到保障。
1944年11月,三五九旅调离南泥湾,南泥湾由政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
1962年,南泥湾成立劳改农场,移交给陕西省公安厅第三劳改支队;1965年,农改场迁出,南泥湾移交给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南泥湾移交给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南泥湾移交给陕西省政府。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东45公里处的汾川河上游,是延安的南大门,西至稻花门,南至桃宝峪,景区面积1平方公里,地处延安、延长、甘泉县、富县四界交汇处,西边为南蟠龙川,南边为九龙泉川,东边为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为阳湾,南泥湾被三条大川包围,形如“丫”字。
地形地貌
南泥湾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括北部梁丘陵沟壑区、东南部黄土残区和南部梁峁丘陵沟壑区三个地貌单元,沟壑纵深,地势起伏大,地下水位偏高,平均海拔1230米,森林覆盖率87%,绿化率93%,土壤为黑泥土,适宜耕种。
气候
南泥湾地处陕西延安,属于温带气候,平均气温7——12摄氏度,春季气温多变,易有霜冻,多风沙、浮尘天气;夏季温热,雨量集中,间有伏旱,多雷阵雨天气,偶有冰雹;秋季气温速降,有阴雨天,多雾,早霜出现;冬季寒冷干燥,维持期长,年降水量500-600毫米,气候湿润,全年有130天左右的无霜期。
主要景点
南泥湾景区有众多的革命旧址,如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
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
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址位于延安市城南45公里南泥湾乡阳湾村的半山腰上,是1943年9月毛泽东听闻南泥湾大丰收,赴南泥湾视察五天时居住的地方。
三五九旅旅部旧址
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金盆湾村,为纪念在大生产运动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三五九旅所设。1992年1月7日,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树立了标志纪念碑,现有土窑洞近十孔和大礼堂遗址。
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
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南泥湾镇西北约3公里桃宝峪村,创办于1944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炮兵专业学校,日本战败投降后,于1945年9月搬离,校址为宣化区,现存遗址包括炮校大门和部分窑洞。1996年10月14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宣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党徽广场
党徽广场位于南泥湾桃宝峪村口,广场红线面积17789㎡,党徽雕塑占地441.3㎡,正面和侧面分别采用紫铜板、不锈钢板为材料,高13.8m,宽19m,长21m,其中数字13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数字8代表时长为8年的抗日战争,19和21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
大生产运动广场
大生产运动广场位于南泥湾镇区大生产展览馆的前面,于2006年建立,广场中央矗立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纪念碑,是南泥湾精神的象征。
中国农垦事业发祥地
中国农垦事业发祥地即南泥湾农场,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和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始建于1941年3月,土地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在抗战时期,为延安军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物资的供给。
中共中央干部休养所旧址
中共中央干部休养所旧址位于南泥湾镇桃宝峪村,建于1943年3月,9月竣工,是由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和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自主设计的一幢二层楼房,外围整体采用红砖砌筑,故有”红楼“之称,内部包括客房、跳舞厅、俱乐部等,红楼修建完成后,有众多老革命家曾在此游览和修养。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65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为弘扬南泥湾精神,建立了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1978年,南泥湾修建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常年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旅游参观、文化开发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2003年,陕西省延安市政府进行南泥湾城镇开发建设;2011年,南泥湾镇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镇;2016年12月,南泥湾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4年9月19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宝塔区南泥湾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保护
1955年后,南泥湾的建筑物开始得到修缮保护。
1992年4月,南泥湾成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南泥湾被归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南泥湾精神
自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入南泥湾练兵备战、屯田垦荒,开展大生产运动,将”烂泥哇“变成了”陕北地区好江南“,保障了延安市军民的生产生活用资,也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南泥湾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籍《陕西南泥湾农场志》
2020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被确定为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农场之一;2022年6月,《陕西南泥湾农场志》出版发行,是中国农垦农场志丛书第一批重点志书之一。
歌曲《南泥湾》
歌曲《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由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克作曲,郭兰英演唱,于1965年录音,被收录在中国唱片集团公司1984年1月1日发行的专辑《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独唱选》中,2015年8月26日,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影视作品《南泥湾》
1942年,由钱筱璋执导的纪录片《南泥湾》真实地纪录了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情景,描绘了经过生产与战斗后的南泥湾新貌和三五九旅在秋收之后紧张练兵习武的情景,片长14分钟。
2013年3月1日,由彭丹导演的电影《南泥湾》上映,时长1小时50分;2017年3月21日,电视剧《南泥湾》在延安甘泉开机,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荣誉出品,彭丹执导。
重要事件
大生产运动
1939年,面对中国国民党和日军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陷入了生产生活物资严重紧缺的困难境地,严峻关头,毛主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号召,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来到南泥湾,开垦荒原,耕种农作物,发展手工业、运输业、商业,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斗后,从1941年到1944年,三五九旅将农业生产种植面积从2450亩提高到到261000亩,翻了百倍,收获粮食从200石变成了37000石,实现了肉油菜100%自给和粮食200%自给,先后办起了1个纺织厂、1个被服厂、2个机械厂、2个纸厂、4个木工厂、3个军鞋厂、3个铁厂、1个肥皂厂、2个油坊、8个粉坊、6个豆腐坊、7个盐井、2个煤窑,此外,还开办了商店、客栈、军人合作社等,使军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1942年,毛泽东同志对大生产运动予以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