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墓

白求恩墓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墓基为花岗石,墓顶为半圆型,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墓建筑分为3层结构,地下为砖券,地面为五星造型,代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必胜,五星正中为墓座,墓座上建有一个地球模型,代表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1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胸外科医师。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市,并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同年6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并担任军区卫生顾问。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病逝于唐县黄石口村。同年11月17日夜晚,于家寨村干部与部队同志一起将白求恩灵柩秘密掩埋在村南山清水秀的狼山沟门。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为白求恩修建一座陵墓,墓地选在军城镇南关古阅兵场。同年6月,白求恩陵墓竣工。1941年,日军对白求恩墓进行过两次轰炸。1953年,白求恩的灵柩从河北唐县迁葬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0年6月,为迎接加拿大第一批正式友好访华团,白求恩墓移到原柯棣华墓的位置上,坐落在墓基的中央。1982年7月,白求恩墓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启动了对白求恩墓周边环境升级改造项目。

1939年12月,毛泽东写了《学习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白求恩精神。此外,1952年出版的《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本白求恩传记。

历史沿革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但他不顾伤痛,发着高烧,坚持留在前线指导战地救护工作。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12日上午10时,为了躲避日军追击,交通队将白求恩遗体化装成重伤员,抬着担架出发辗转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三天内,途经十个村庄,其间不断换人抬,除夜晚歇息,急行军不停留。11月15日傍晚,白求恩遗体被抬到于家寨村,停放在晋察冀军区分区第二休养所,次日,遗体抬到村中央戏台前大官房。村自卫队员帮助休养所的同志为白求恩整容、净身,用红绸裹体,外穿一身崭新的灰土布军装,安放在行军床上,上面用他的鸭绒被和一条白被单蒙盖好。晚上,五六位同志在一旁为白求恩守灵。为了表达对白求恩的敬重,按照当地风俗,从附近村庄挑选了最好的柏木寿棺,聂荣臻亲自为白求恩入殓。17日夜晚,于家寨村干部与部队同志一起,将白求恩灵柩秘密掩埋在村南山清水秀的狼山沟门,距山脚下废碾盘10米处,以便将来寻找。葬后又用犁将地表犁平,不留坟头,地面不露丝毫痕迹。1939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并由中共中央、八路军和追悼大会向其家属发慰问电。12月1日,延安市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毛泽东题写的挽联是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

1940年1月5日,战斗形势缓和,晋察冀在唐县军城镇南关的古阅兵场上,举行了万人参加的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追悼会前一天,将寄厝在于家寨的白求恩灵柩起出来,抬到军城南关。至此,白求恩遗体在狼山沟山脚下安全掩埋了50天。同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为白求恩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以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经过勘测,墓地选在军城镇南关古阅兵场,陵墓设计三层结构,地下是砖券,地面为五星标志,代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必胜,五星正中为墓座,墓座上建有一个地球模型,象征着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墓体外层建有大门和八角围墙。2月间,陵墓开始施工,随后把埋在古阅兵场西北角的白求恩棺木起出来。1940年6月,白求恩陵墓竣工,门柱上方用弧形钢筋架起,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书写“白求恩之墓”五个大字,门柱两侧镌刻挽联:精神长存国际,功德永垂中华。迎门卧碑上,用简洁的文字记述白求恩不平凡的一生,墓门左侧立着中共中央悼词碑,右侧立着晋察冀军区祭文碑。整个陵墓呈圆形,四周用铁链围成栏杆,再向外是砖砌的八角形围墙,中间地面柏油铺成,平展光洁,周边布满松墙花池。1940年6月21日,晋察冀军区党政军各界代表一万多人,在唐县举行了隆重的白求恩墓落成典礼,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出席主持典礼并为白求恩雕像揭幕。1941年,日军对白求恩墓进行过两次轰炸。为了防止雕像遭破坏,在八路军部队的掩护下,刘廷芳等人将白求恩雕像秘密掩埋。

1952年11月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白求恩灵柩由(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到(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3年3月15日,唐县民政科负责人组织人力起出白求恩的棺木。次日,运往唐县火车站。17日下午,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的灵柩运送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在喷水池西侧。当时白求恩墓与柯棣华墓并排安葬,坐西朝东,墓型为平头墓,没设墓基,两墓前方设十字架。1959年2月下旬,将白求恩墓重新修建,这次建了墓基,由平头墓改为水泥结构,长方形墓座,半圆形墓体(仿照唐县原墓),墓前立汉白玉石碑,正面刻有白求恩大夫之墓纪念碑字样。墓基的后墙是十字花砖墙。1959年6月,周恩来来园视察,指出白求恩墓、柯棣华墓与后墙图案不协调。于9月初动工将十字花砖墙改为水刷石墙。1965年,在白求恩墓基两侧修建了白求恩画廊,展出白求恩生前事迹照片共85幅,展线为138.6米。1970年6月,为迎接加拿大第一批正式友好访华团,两周王陵进一步调整陵墓布局,将白求恩墓移到原柯棣华墓的位置上,坐落在墓基的中央。白求恩墓座西朝东,墓基长19米,宽16.35米,高0.80米,墓座长3.1米,宽2.3米,下半部墓座高0.65米,上半部墓高1.4米,墓顶为半圆形用汉白玉石砌成。墓底座的北面刻的是白求恩的生平简介,南面刻的是毛泽东所著《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文字。

1977年7月,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树立起白求恩全身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司徒杰设计。雕像整体高3米,底座1.73米,宽3.17米,底座正中镌刻着“诺尔曼·白求恩”六个大字。1982年7月,白求恩墓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9月,为纪念柯棣华大夫逝世40周年和爱德华六世博士逝世25周年,对柯棣华墓和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基进行了整修,原四周水泥栏杆,改成花岗石结构。同时,为了白求恩墓与柯棣华墓东西呼应,又将白求恩墓基原用砖砌,改为花岗岩砌成。1988年9月17日,原白水泥料的白求恩大夫塑像,更换为汉白玉石料的白求恩雕像。2013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启动了对白求恩墓、柯棣华墓周边环境升级改造项目。在白求恩纪念广场种植了四行具有加拿大特色的槭树,地面采用了枫叶地雕,为白求恩营造了一个回归家乡、落叶归根的意境。还在墓体后方增添了以加拿大标志性建筑为主题的壁雕,两侧以激光影雕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讲述了白求恩在华的事迹。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白求恩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

气候

白求恩墓所处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年均气温14.26摄氏度,最冷月均气温-1.15摄氏度,最热月均气温26.6摄氏度。年均相对湿度60.4%。年均降水量401-752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的70%。

地形地貌

白求恩墓所处地区大地构造属山西省地台和渤海拗陷之间的交接地带。西部山区为山西地台太行山腹背斜东翼,东部平原分属华北拗陷西部边缘的冀中台陷和临清台陷,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以海拔100米为界,可明显分为西部太行山山地和东部太行山山麓平原两大部分。

建筑特征

白求恩墓园分三层,地面用砖铺出五星图案,正中是墓基,上面有一尊地球雕塑,象征着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墓是花岗石墓基,墓顶为半圆型,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白求恩墓的标志设在白求恩墓广场正面丁字路口的东北角。标志形式采用横匾式,横竖的长度比例为3比2,规格为平面宽90厘米,高为60厘米,厚为10厘米。质地采用麦饭石。字体:采用仿宋,阴影,黑色字体。白求恩纪念广场种植了四行具有加拿大特色的槭树,地面采用了枫叶地雕,为白求恩营造了一个回归家乡、落叶归根的意境。在墓体后方增添了以加拿大标志性建筑为主题的壁雕,两侧以激光影雕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讲述了白求恩在华的动人事迹。

墓主介绍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1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市,并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同年6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并担任军区卫生顾问。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但他不顾伤痛,发着高烧,坚持留在前线指导战地救护工作。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1953年,白求恩的灵柩从河北唐县迁葬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相关纪念

建立学校

1940年1月5日下午,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军城举行追悼大会。会上,聂荣臻司令员宣布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易名为白求恩学校,其附属医院易名为白求恩医院。命名后的白求恩学校和白求恩医院驻地迁往唐县葛公村。1946年,白求恩学校与河北北方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1948年又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校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诗文作品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了《学习白求恩》一文。文章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940年1月13日,晋察冀的《晋察冀日报》以《万人追悼诺尔曼·白求恩》为题报道了追悼白求恩大夫大会实况,号召“学习白求恩大夫积极顽强认真彻底的工作作风,发扬白求恩大夫刻苦耐劳国际友爱的伟大精神。”1952年出版的《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本白求恩传记,作者之一泰德·阿兰与白求恩相知甚深,曾和白求恩一起经历过西班牙战争。阿兰特意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诺尔曼·白求恩·阿兰”,表示对白求恩的尊敬和纪念。1981年,加拿大出版了简·尤恩的自传《在中国当护士》。她的父亲是加拿大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她毕业于温尼伯医学院护士学校,1933年至1937年间在中国山东传教,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1938年1月,26岁的她和白求恩一起来华,是美加援华三人医疗队中的护士和翻译。

纪念地

1976年3月,加拿大政府买下雷文赫斯特镇白求恩出生的小楼,拨款委托国家公园委员会筹办白求恩纪念馆,油灯、烤炉、家具都按1890年白求恩出生时的原样复制。小镇各界市民又捐资320万加拿大元,在镇中心广场塑造了高大的白求恩铜像,身穿八路军军装,脚踏草鞋,正迈向前方,加拿大总督亲自揭幕。这个小镇,成了加拿大的“国宝”、旅游胜地。

影视作品

1977年,加拿大拍摄了英文电影《白求恩》。

其他方式

1970年中、加建交后,两国往来日益增多。这年6月,加拿大的第一个正式友好访华团,专程到石家庄市拜谒了白求恩陵墓。197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白求恩是一位“具有历史意义的加拿大人”,把白求恩作为加拿大的名人并以此为荣。1974年,白求恩的三个侄女应中国驻加大使邀请来华访问,专程到石家庄白求恩墓前扫墓,种下几株绿树寄托思念。

2007年8月,加拿大一位女学生露易斯来中国旅行,行前正在加拿大的中国访问学者、北京一所军校的教员齐明用汉字在她旅行包正面写下了“我来自白求恩的故乡”9个字。从中国回国后,她告诉齐明说:“这几个字胜过护照!不管是在机场、宾馆,还是火车上,人们只要一看到包上的字,立刻投来友好的目光,饭馆老板甚至不肯收我的饭钱。”

东风西路小学清明节华北烈士陵园公祭活动.今日头条.2025-10-10

党史上的第一次大型追悼会:送别白求恩.北京公墓网.2025-10-10

石家庄市概况.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2025-10-10

八办“视”界 | 历史上的今天 ——3月3日.今日头条.2025-10-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白求恩:跨越山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今日头条.2025-10-10

【永远的丰碑】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今日头条.2025-10-10

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025-10-10

白求恩牺牲后,烈士墓进行过3次迁葬,还留下了两座石雕像存世.今日头条.2025-10-10

白求恩逝世85周年:河北各界“穿越时空的思念”.今日头条.2025-10-10

白求恩墓历次修建的前因后事.今日头条.2025-10-10

晋察冀边区的纪念白求恩活动.今日头条.2025-10-10

白求恩,感动中国67年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2025-10-10

环境资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2025-10-10

为唯一的老八路医院疯狂打CALL!来看“新时代白求恩”手记之二.今日头条.2025-10-10

历史沿革.苦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25-10-10

解读白求恩:被亲属视作异类被更多人视为英雄.新浪网.2025-10-10

白求恩逝世以后 2007-10-26 10:32:4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凤英 浏览次数: Load Error.中红网.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