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兰若寺
编辑:浩

兰若寺,又叫来佛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

汉代,人们沿黄袍山大盘山来佛寺侧的古道及山窝相继建起了上寺、中寺、下寺、观音寺(又称东庵,女性佛教信士集聚之地)等四寺。北宋、明隆庆年间和清咸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兰若寺几度被重修。1985年,黄袍山兰若寺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县委书记熊亚平、县长刘明灯等县领导在塘湖、黄袍调研,黄袍山国家3A景区,塘湖、黄袍多处景点启动建设(兰若寺列入规划);同年,通城古装美女与美景摄影活动在润田大屋启动开拍(兰若寺纳入拍摄范围)。

发展历程

兰若寺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刘彻在位时,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大汉使者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又因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便由身毒人在此建设寺庙、宣扬佛教、施行教化,名为兰若寺,是华夏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沿黄袍山大盘山来佛寺侧的古道及山窝相继建起了上寺、中寺、下寺、观世音(又称东庵,女性佛教信士集聚之地)等四寺。

唐宋,黄袍山兰若寺受到名人雅士的推崇。据传,唐朝丞相金兴政、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北宋抗金英雄方琼等历史名人为兰若寺书写过“佛源”“佛宗”“佛祖”等石刻。北宋、明隆庆年间和清咸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兰若寺几度被重修。兰若寺仅存重建于明清时期的中寺,寺门正上方有一近代人所挂牌匾,上书“兰若寺”三个大字。又从当地居民及守庙人的口中得知,“兰若寺”正是这座寺庙的真实名字。在通城方言中,“兰”和“来”发音有相似之处,因而这座寺庙也有“来佛寺”之称。《永嘉证道歌》曰:“人深山,住子孙庙,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寂安居实潇酒。”兰若是“阿兰若”的省称,梵语Aranya,为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即躲避人间热闹之地,可供修道者居住静修之用。由于深契佛理,我国多见以“兰若”为名的寺庙,如扶沟县兰若寺、晋源区赤桥村兰若寺、繁峙县兰若寺、大理兰若寺和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兰若寺等。

1958年,当地民众将寺庙中的木质佛像烧毁,将金属佛像熔化铸钢,最终只剩大殿上的三尊佛像,这一切对兰若寺造成近乎毁灭性伤害。目前,兰若寺来客稀少、香火不盛,仅偶尔有零星游人前来瞻仰上香。保存相对较好的部分只有中寺,但中寺也有近一半房屋倒坍,另一部分于清朝后期重修,分上下两层,现存正殿一间,厨房、住室数间,屋顶有破漏。正殿长桌正中间供奉着一尊较大的佛像,两边左右分布着数尊小的佛像,都受风化影响,掉色、磨损痕迹明显,后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几块残破的红布,上面有模糊的字迹,写着“有求必应、西天如来佛祖、南无观世音上士、上界玉皇大帝”等文字,应是用来祈福的。更令人惋惜的是,1985年,黄袍山兰若寺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县委书记熊亚平、县长刘明灯等县领导在塘湖、黄袍调研,首次发出打造黄袍山国家3A景区强音,塘湖、黄袍多处景点启动建设(兰若寺列入规划);同年,通城古装美女与美景摄影活动在润田大屋启动开拍(兰若寺纳入拍摄范围)。

黄袍山兰若寺现存的中寺,其室内墙壁被白石灰粉过,右侧的墙壁中嵌有一块石碑,碑文大体清晰,主要记载了同治七年(1868)当地有识之士出资重修该寺并记述功德的事。寺庙规模、信徒香火都远不如从前,甚至是已被世人遗忘。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朝圣路上]来佛寺:黄袍山深处的中国最早寺院.凤凰网佛教.2025-07-20

通城黄袍山:追寻波澜壮阔的文化历史.澎湃新闻.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