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又称“口戏、隔壁戏”,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属杂技的一种。表演者运用口腔模仿鸟鸣兽啸、自然风雨、市井喧嚣等世间万物的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
口技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据历史文字记载,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中,“鸡鸣狗盗”是最早将口技运用到了军事。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市盛为流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鸟纲食肉目,风雨雷电等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
2011年5月23日,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北京自然之声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口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2年,方浩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将口技与B-Box结合制作出出单曲EP《口技:三声万物》。2023年11月6日,方浩然受邀参演2023国风大典,随后,他又尝试了《阿凡达》《变形金刚》《虎!虎!虎!》等影视剧片段的配音创作。一系列展示使大众渐渐认识到口技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
历史发展
溯源
口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古人为狩猎,模仿动物叫声引诱猎物,这便是口技的雏形。《史记》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口技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298年,齐国田文夜闯函谷关,就是靠一位门客模仿鸡鸣声,引发群鸡啼鸣,守关吏便随即打开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离秦昭襄王的追捕。到两晋时代,模仿虎啸龙吟、鸾凤和鸣成为士大夫一种飘逸清高的姿态,并出版口技专著《啸谱》,为口技在后来成为杂技艺术中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
发展
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就有了专门培养口技人才的社会组织叫“学像声社”。在《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都有“学像声社”的描述。
宋代,口技艺人开始在茶楼酒肆活跃、走堂会,直至传入宫廷,以艺术表演形式流传社会。据史料记载,每逢宋徽宗生日农历十月十二,朝中必举行庆典,“集英殿上教坊司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凤凰翔集。”“效百禽鸣”即指口技,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
明清时期
在明清时代,口技艺术达到了鼎盛,特别是在北京,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口技表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声音模仿,而是能够将多种声音编织成连贯的故事,因此被纳入“百戏”的行列。表演者不仅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人类的方言,还能再现自然界的声音和社会生活的场景。口技表演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围屏外进行的“明口”,另一种是在围屏内进行的“暗口”。
明朝时期,郭猫儿,他主要表演的口技是隔壁戏《杀猪》《猪争食》。明末清初年间,“画眉杨”善学画眉鸟叫,能与树间鸟儿对答。他表演的《二鸟争食》将两只画眉鸟人物化,编成故事表演,其技艺高超,惊现京城,传承至今。
清代作家林嗣环在其作品《口技》中,描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口技表演者,他能够同时模仿远处的狗叫声、丈夫的梦话、孩子的哭声、风声和水声等多种声音,使得听众感到非常惊讶和钦佩。
民国时代
在民国时期,口技艺人张昆山以其精湛的模仿各种鸟类叫声的技能而闻名,被誉为“百鸟张”。他的代表作《百鸟争鸣》尤为突出,使他成为北京天桥地区著名的“八大怪”之一。
另一位口技艺人尹士林则进行了创新,他将口技表演从幕后转移到了台前,直接面对观众。尹士林利用话筒进行表演,并结合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使得口技表演不仅在听觉上吸引人,也在视觉上具有观赏性,从而将口技艺术提升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
近现代
20世纪中叶,口技艺术在技巧和内容上均日臻完善,模仿火车、汽车、飞机等具有现代性标志的事物,拓展了声域和内容。口技传承人牛玉亮对口技创造出双呼吸、双发声的技巧,赋予口技新的生命。
2011年5月23日,口技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牛玉亮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北京自然之声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口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2年,方浩然将口技与B-Box结合制作出出单曲EP《口技:三声万物》。2023年11月6日,方浩然受邀参演2023国风大典,随后,他又尝试了《阿凡达》《变形金刚》《虎!虎!虎!》等影视剧片段的配音创作。一系列展示使大众渐渐认识到口技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
代表人物
民国时期人物
百鸟张,原名张昆山,1903年出生,北京人。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他善学《百鸟争鸣》,因此被称为“百鸟张”。在《清补类咏》中就有记载他所表演口技的诗词。
尹士林,艺名“开口笑”,他继承传统,大胆改革,将口技“隔壁戏”的表演形式进行改革,使口技艺人从八尺屏障幕后走向舞台;他让口技配合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成为声情并茂的口技表演艺术,赋予口技新的生命。他表演的《推小车》《纺棉花》《鸟鸣》成为一绝,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现代人物
郑泰,原名孙泰,出生于山东武城,家境贫寒,早年在上海漂泊,曾在一家杂货店做学徒。他对口技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于1924年在上海拜入口技大师尹世林门下学习。尹世林,艺名“开口笑”,是清末著名的口技艺术家,他对口技表演进行了创新,将传统的“隔壁戏”形式改革,使之能够登上高雅的舞台,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配合,使口技成为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为这门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泰成为了上海人民杂技团的一名口技演员,他不仅在国内进行演出,还经常随团出国进行访问演出。他曾为访问中国的亨利·基辛格和尼克松等外国政要表演,尼克松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称他为“东方神鸟”。
周志成,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早年到过许多国家演出,他的表演,粗犷、奔放、中气足而声音洪亮,风格朴素、大方自然。他善于捕捉对象的特点,摸拟逼真,惟妙惟肖。他创作的《公社的早晨》《东风压倒西风》等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周志成和弟弟孙泰首创利用麦克风表演口技,提高了口技艺术的表现力。更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精湛的口技艺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中国口技界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牛玉亮,男,汉族,1938年7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口技演员。1953年拜口技名家刘万春为师。1958年拜口技名家周志成为师,又得师叔孙泰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1988年调入中国杂技团。牛玉亮继承了多位口技名家如画眉杨、百鸟张、尹士林、孙泰、周志成等人的优秀作品,并以其发声的准确性和模仿的到位性著称,他的表演细腻且充满情感。他不仅在传统口技上有所成就,还开发了新的气源和声源,创新了循环发声法和循环运气法,能够同时模仿多种声音。
牛玉亮创编了口技剧《军营的一天》和《欢乐锣鼓》等作品,并出版了《中国口技》一书以及音像光盘《口技教学与欣赏》。他还培养了多位徒弟,包括刘勇、方浩然、赵广振、张逵、赵丽敏、江联营、李磊和李宪璧等,为口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牛玉明,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1960年跟从哥哥牛玉亮学习表演口技,1984年拜大师孙泰为师学习口技。他的表演幽默、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方浩然是牛玉亮的弟子,他对口技艺术持有一种学习与实践并重的态度。在探索和研究口技的过程中,方浩然坚持继承传统,同时严谨地进行创新。他结合现代科技,系统地总结了口技的教学理论,并编辑了口技教程。方浩然还首次成功复原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口技》一文的表演。他不仅在国内为国家领导人以及30多个国家的大使表演,还在国际上多次前往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展示口技,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传统节目
口技传统节目有《二鸟争食》《百鸟争鸣》《推小车》等,新创节目有《百万雄师过大江》《胜利大阅兵》《欢乐锣鼓》等。
古诗词
鸡鸣曲
金距花冠傍舍栖,清晨相叫一声齐。
开关自有冯生计,不必天明待汝啼。
百戏竹枝词
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
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曾无第二人。
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记述了康熙京城百戏风行的盛况,其中关于“口技”的题注是:俗名“象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
增补类咏
学来禽语韵低昂,都下传呼百鸟张。
最是柳荫酣醉后,一声婉转听莺簧。
清史《增补类咏》描写得是善口技,能学百鸟声音的“百鸟张”。
相关故事
公冶长懂鸟语
世间传说公冶长懂得百禽的语言。
一天,有只白腹鹞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并前往,果然找到了一只原麝。
然而,他背弃了诺言,没有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鹞鹰因此怨恨他。
没多久,鹞鹰又像上次一样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再次前往,望见许多人围着一个什么东西在喧哗。
公冶长以为它也是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喊道:“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死的不是獐子,而是个人。
众人就捉住公冶长,扭送他去见县令。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是我打死的’,难道是骗我的吗?”
公冶长无言以对。
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边界处,听见鸟互相招呼往清溪而去。不一会儿,又见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她告诉公冶长:“我儿子前日出门,至今未回来,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互相招呼往清溪而去,您的儿子可能在那里吧。”
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她儿子死在清溪,于是报告了村中官吏。
村官问老婆婆,“你为什么会知道儿子死在这里?”
老婆婆说:“是公冶长说的。”
村官说:“除非是公冶长亲自干的坏事,不然他怎么可能预知呢?”于是将公冶长逮捕入狱。
狱吏问:“你为什么杀人?”
公冶长说:“我懂鸟语,没杀人。”
狱吏说:“那好,我就试一试你,如果真的懂鸟语,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
公冶长就这样被关在狱中六十天。
直到有一天,他听见有麻雀停在监狱的栅上唧唧喳喳,仿佛人类在窃窃私语,于是面带微笑。狱卒就报告狱吏:“公冶长听了雀语发笑,可能真是懂得鸟语。”
狱吏问公冶长:“你为何发笑?莫非麻雀说了什么吗?”
公冶长说:“麻雀唧唧喳喳,说白莲水边有装粮食的车翻了,OX折断了角,粮食撒了一地来不及收,招呼大家去吃。”
狱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真如此。
后来,公冶长又听懂了猪和燕的言语,于是被释放了。
全城犬吠传佳话
1958年,中国口技大师周志成随中国杂技艺术团在法国巴黎一个小镇演出时,用口技模仿狗叫声,引得小镇的所有狗全部叫起来。后来,这个趣闻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反映出中国口技大师的高超技艺。
二犬争斗轰动全场
1982年,牛玉亮在为前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港表演二狗相争时,台下西哈努克夫人的两只宠物狗竟闻声互相争斗起来,引得西哈努克哈哈大笑并亲切地与牛玉亮握手。
课文复原
许多人了解“口技”,都是从《口技》这篇初中语文课文开始的。文章中描写火起时的嘈杂之声,逼真到令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竟全然出自口技师的表演,令人啧啧称奇。但在赞叹之余不免遗憾,因为这个节目已经消失百年,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意会”。
恢复《口技》场景的,是口技师方浩然。他告诉记者,自从小学二年级看过一次电视里的口技表演,就深深迷上了口技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为了学习口技,他到北京来上大学后,四处拜访高人。2009年,他终于拜到口技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牛玉亮门下。
为了完整还原文章中描写的每个场景,方浩然付出了许多心血。不同的材质,表现的逼真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文中“火起”,提到“泼水声”,这在表演中需要用木质算盘作为道具。为了完美体现泼水声响,方浩然花了一年多时间,从亲戚家、地摊上、网上淘来了许多几十年的老算盘,一一仔细比较音质。原样恢复《口技》里的情形,是他和师傅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下一步他准备将口技的表演拍摄成一部录像片,这样所有的孩子学到《口技》这篇课文时,就可以亲眼目睹口技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神奇之处了。
口技大师养成记.陕西省图书馆.2025-10-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6
中国文联网.中国文艺网.2023-12-29
口技:用声音编织奇幻世界.中国科普网.2025-10-11
方浩然:小众又冷门,希望口技这项古老的艺术时尚起来.光明网.2023-12-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1〕14号.中国政府网.2023-12-29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2-29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2-29
京中仅余数十善口技者,如何让他们“出圈”.澎湃新闻.2023-12-29
口技:用声音编织奇幻世界.中国科普网.2025-10-10
非遗 | 独具一格的行为艺术——口技.微信公众平台.2025-10-11
小众又冷门,希望口技这项古老的艺术时尚起来.腾讯网.2025-10-10
牛玉亮 32年磨成口技专著.新浪财经.2025-10-10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11
文化云课堂 | 民间传统表演技艺——口技.微信公众平台.2025-10-1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周口民间绝技:口技一鸣仿百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10-10
牛玉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10
绝了!一人一扇一抚尺,口技牛人神还原语文课文.澎湃新闻.2025-10-10
【白鱼非鱼1】会这门语言,就能娶孔子的女儿.微信公众平台.2025-10-11
京中有善口技者—记口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中国文艺网.2025-10-10
中学课文《口技》 首次复原表演.搜狐网.2025-10-10